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长春市股份制试点企业国家股股权代表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2:17:27  浏览:947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春市股份制试点企业国家股股权代表管理暂行规定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股份制试点企业国家股股权代表管理暂行规定
长春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维护股份制企业国家财产的合法权益,推动股份制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国家股股权代表(以下简称“股权代表”)的监督与管理,根据国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市有国家股的所有股份制企业。
第三条 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是我市股份制试点企业国家股股权代表的主管部门,负责委托控股公司、投资公司、企业集团的母公司、经济实体性总公司及某些特定部门行使国家股权和依法定程序委派股权代表;或按规定直接向有国家股的企业委派股权代表,并颁发《股权代表证书》。


第四条 股权代表在股份制企业董事会中担任的职务,通过股东代表大会及董事会依法定程序选举确定。
第五条 国家股股权代表必须维护股份制企业中国家股的合法权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承担责任,确保国家股与其它股的股权平等,做到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六条 股权代表不是企业法人的,有权参与股份制企业的重大人事变动和各项章程修定及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增资或发行债券、收益分配、国家股股份转让等方面的决策。
第七条 由国家控股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在改变国家股的比例时,须事先得股权代表的同意,再报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经审核同意后可执行;其它股份制企业在改变国家股的比例时,在征得股权代表的同意后即可执行。
第八条 股份制企业的国家股股票或其它股权凭证,由股权代表负责安排专人妥善保管,切实防止丢损或被他人侵占。
第九条 股权代表除定期向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工作情况外,在涉及到股份制企业下列重大经营决策时,应事前请示报告:
(一)选聘董事会成员及主要负责人;
(二)有关重大投资、经营方向、方式的决策;
(三)增减或发行企业债券;
(四)收益分配决策;
(五)资产抵押超过企业净资产三分之一以上;
(六)涉及国家股股权转让等重大权益事项。
第十条 股份制试点企业在依法审计通过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分配方案后,股权代表要在七日内,向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送反映股份制试点企业有关经营状况、财力状况和收益分配方案等情况的报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收到报告后,要及时发出“国家股股利收缴通知书”。

股权代表在收到通知后,要在发放股利之日起十日内,将国家股分得的红利按规定缴入国库。
第十一条 股权代表要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不得弄虚作假或以任何方式拒绝或逃避检查。
第十二条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干部管理部门,定期对委派的股权代表的政绩与业绩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贡献较大的,要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具体表彰和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股权代表违反本办法,导致国有资产权益受损的,要给予经济制裁和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长春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长春市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施行。



1994年3月1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政部、财政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民政部 财政部 总政


民政部、财政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厅(局)、财政厅
(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政治部、武警部队政治部:
经征得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军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现将《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望认真执行。

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民政部、财政部、总政治部《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民安发〔1993〕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含退休志愿兵住房,下同)和附属建筑产权的归属,原则上按照建房计划和投资来源划分。列入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住房建设计划且由中央财政投资的住房,其产权属于中央所有;其它的住房,按投资来源确定产权归属。
第三条 产权属于中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的住房和附属建筑,委托各地安置部门进行管理。其中与部队换建换住和与部队营院设施不能分开的住房,暂由军队负责管理;家属单位代建的住房,暂由代建单位负责管理。
第四条 产权属于中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和附属建筑,委托各地安置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清查、统计工作。今年先对第一、二、三批安置计划建成的住房产权进行登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将住房产权登记表(见附件一)于1994年10月底前上报民政部、财政部。今后建成的住房,每年十二月底前进行一次产权登记上报工作。产权登记工作的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五条 居住房产权为中央所有的(含产权归军队所有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租金和住房补贴标准,按军队规定标准执行(见附件二、三)。超标准住房面积的计租办法,由各地参照军队房改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六条 居住房产权为地方所有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其住房租金按安置地政府的规定标准执行,租金减免(包括遗属住房租金减免)按军队有关规定执行(见附件四、五)。住房补贴,地方房改办法规定的标准低于军队的,按军队房改规定的补贴标准发给。地方规定的标准高于军队标准的,凭住房产权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按地方房改办法规定的补贴标准执行。
第七条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补贴,不作为计发个人生活待遇有关费用的基数。住房补贴经费,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解决。
第八条 自购、自建住房和维修扩建私房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不交纳住房租金,不享受住房补贴。
第九条 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的工作人员在住房制度改革,按地方房改规定执行。其他租用属于中央产权住房的人员租金标准为:地方房改规定的标准高于军队标准的,按地方规定的标准收取房租,军队规定的标准高于地方的,按军队标准收取房租。
第十条 产权属于中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的住房出售问题,由民政部、财政部、总政治部根据国家和军队的房改政策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产权属于中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租金收入和售房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部、民政部另行规定。
附件:一、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住房产权登记情况统计表
(一、二)(略)
二、总后勤部《关于军队住房租金计算办法》
(〔1992〕5号)
三、总后勤部《关于发放住房补贴和实行公积金的办法》
(〔1992〕6号)
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军队家属
住房有关问题的处理规定》(〔1991〕后联字9号)
五、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关于军队家属住房有关问题的处
理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1991〕营房字第287号)

附件:军队住房租金计算办法(摘要)(总后勤〔1992〕5号文件)
第一条 为加强军队住房制度改革后的租金管理,统一全军住房租金标准和计算办法,根据中央军委(〔1992〕1号)文件颁发的《军队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租住军产房的住户,其租金均按本办法计算,各单位不得另立标准和计算办法。
第三条 住房租金以标准条件住房的基本月租金为基数,实行多住房多交租,超标准住房加租,不同条件的住房有适当差别的计租原则。
第四条 住房租金由面积租金和附加设备租金两部分组成,按月计算。
第五条 面积租金计算:
(一)计算面积租金一律采用使用面积,以平方米为计量单位。使用面积中分全额计租面积、部分计租面积、不计租面积和免交租金面积四种。详见附录1。
(二)面积租金按不同条件的自然间(含走道、廊、厅等)和阳台分别计算。以标准条件住房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基本月租金为100分,与标准条件住房不同的,依照住房条件调整分数,增减租金。详见附录2和附录3。
(三)面积租金的分值,由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基本月租金标准确定。提租第一步,每平方米使用面积基本月租金为0.32元,分值为0.0032元。
(四)1949年前建造的未经翻建、改建的住房,其面积租金额,按计算出的租金额80%取值。
第六条 附加设备租金的计算。附加设备是指标准条件住房中没有包括的设备,其租金单独计算。附加设备租金额由各项附加设备的总分数乘以分值得出。附加设备租金的分值与面积租金的分值相同。详见附录4。
第七条 新租金额和平均租金的计算。面积租金额与附加设备租金额之和为住户的新租金额,新租金额除以全部计租面积为该户的平均租金,平均租金是计算该户的新房增租额和超标加收租金额的单位租金标准。
第八条 新房新租金计算:
(一)1992年7月1日以后实行新房新租的住户,其新房面积的租金标准按提租后租金标准增加50%计算。
(二)1992年7月1日以后,由于职级晋升而调整住房的人员,新房面积为新分配住房面积与原职级标准住房面积之差。
第九条 超标准住房加收租金计算:
(一)各职级干部住房建筑面积标准以中央军委(1990)5号文件规定为准,住房面积(不含阳台面积)超过标准10%(含)以内的,不加收租金;超过10%以上的,加收超标准住房租金。
(二)干部住房面积超过本人职级面积标准10%以上,但未达到上一职级标准的;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本人上一职级标准,但因本单位住房调整困难或调整后无相应职级干部居住的,超标准部分的全部面积加收50%以上租金。
(三)干部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本人上一职级面积标准,应调整而不调整的,超标准的全部面积按成本租金计算。在分步提租的第一步,成本租金每平方米使用面积为1.56元。
(四)经组织批准家属随军的连、排职干部、军士长和专业军士,其住房面积标准按54平方米掌握,超过的按超标准住房规定计算租金。
(五)1949年前建造的未经翻建、改造的住房,是否超标,按80%建筑面积折算后比照标准衡量。
(六)1937年7月6日前入伍(含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只有一处住房的,不计算超标准住房。
第十条 减免租金计算:
(一)超标准住房加收租金的住户,其超标准住房部分的全部租金额(基本租金额和超标加收租金额),不予减免。
(二)军职和大军区职干部,分别免去20平方米和3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会客室租金。
(三)建国前入伍(含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员,住房面积在规定标准以内的,新租金额减去会客室租金额及原标准租金额后,仍超过家庭住房补贴部分,按以下情况减收租金:对1937年7月6日前入伍的全部减收;对1945年9月2日前入伍的减收50%;对1949年9月30日前入伍的减收30%。
(四)住房面积在规定标准以内的,新租金额减去会客室租金额和家庭住房补贴后(符合减免条件的)减免后,其应交租金额仍超过家庭工资收入总额5%以上的部分,暂予免交。
第十一条 住房实交租金额计算:
(一)无超标加租的住户,其实交租金额等于应交租金额加上家庭住房补贴。
(二)超标加租的住户,其实交租金额等于应交租金额加上家庭住房补贴,再加上超标计租面积的租金额(包括基本租金额和超标加收租金额)。
第十二条 烈遗属住房租金规定:
(一)干部牺牲、病故后,其配偶一年内免交全部租金;第二年干部生前享受减免的仍享受减免,从第三年起按规定交纳租金,应交租金额超过家庭收入5%以上部分,暂予免交。
(二)干部牺牲、病故后,其配偶的住房调整和住房租金的福利性补贴,另行规定。
第十三条 地方人员租住军产房的租金计算:
地方人员租住军产房的,地方租金高于军队标准的,按地方规定的标准交租;地方租金低于军队标准的,按军队房改的有关规定交租。军队产权管理单位可出具住房补贴规定证明,由其工作单位予以补贴。
第十四条 军队人员实行住房补贴。住房补贴发放的范围和标准,按总后勤部《关于发放住房补贴和实行住房公积金的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
附录1使用面积计租分类
一、全额计租面积:
1.卧室、起居室、过道、过厅(堂屋)、厨房、餐厅、储藏室、卫生间、厕所、封闭阳台、暖廊等。
2.层高在2.20米以上的地下(半地下)室、阁楼。
3.专为住户配套建设的永久性房屋。
二、部分计租面积:
1.地下(半地下)室、阁楼层高平均在2.2米--1.7米(含)的,按使用面积的50%计租。
2.独户使用的楼梯间,按使用面积的50%计租。
三、不计租面积
1.两户以上共用的楼梯间、电梯间。
2.三户(含)以上共用的厨房、厕所、盥洗室、内外走廊、过厅、阳台等。
3.独户使用的汽车房、锅炉房、警卫室、平台等。
4.与首长住在一起的秘书住房(每人按25平方米建筑面积)和公务员、警卫员、炊事员、司机住房(每人按8平方米建筑面积)。
5.亭子间、菜窖、煤棚、临时性小棚和层高平均在1.70米以下的地下室、阁楼等。
四、免交租金面积:
军职、大军区职干部住房中各有20、3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会各室,暂不交租金。
附录2 标准住房条件
----------------------------------------------------------------
| 项 目 | 条 件 |
|----------------|------------------------------------------|
| 建筑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砖(石)木结构等|
|----------------|------------------------------------------|
| |地面 |水泥地面 |
| 装 |--------|------------------------------------------|
| |内墙面 |抹灰墙面 |
| |--------|------------------------------------------|
| 修 |顶棚 |原顶抹灰 |
| |--------|------------------------------------------|
| |门窗 |普通木门窗或普通钢门窗 |
|----------------|------------------------------------------|
| 设 备 |水、电、暖(指集中采暖地区)、厕所到户 |
----------------------------------------------------------------
附录3 住房条件增减分数表
----------------------------------------------------------------------
|项| 住 房 条 件 |每平方米| 备注 |
|目| |增减分数| |
|--|------------------------------------------|--------|--------|
|一|结构 | | |
|--|------------------------------------------|--------|--------|
|1|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砖(石)木结构等| 0 |按户计算|
|--|------------------------------------------|--------|--------|
|2|木楼板承重的砖(石)木结构房屋 | --5 |按户计算|
|--|------------------------------------------|--------|--------|
| |简易房(外墙为半砖墙、空斗墙、土坯墙、碎砖| | |
|3|墙、竹笆墙、土打墙、乱毛石墙、外砖里土墙的|--10 |按户计算|
| |房屋和砖拱房、砖拱窑洞房 | | |
|--|------------------------------------------|--------|--------|
|二|设备 | | |
|--|------------------------------------------|--------|--------|
|1|水、电、暖、厕所到户 | 0 |按户计算|
|--|------------------------------------------|--------|--------|
|2|户内无厕所 | --8 |按户计算|
|--|------------------------------------------|--------|--------|
|3|户内无自来水 | --8 |按户计算|
|--|------------------------------------------|--------|--------|
|4|集中采暖地区无暖气设备 | --8 |按户计算|
|--|------------------------------------------|--------|--------|
|5|户内无电照明 | --8 |按户计算|
|--|------------------------------------------|--------|--------|
|三|地面 | | |
|--|------------------------------------------|--------|--------|
|1|水泥地面 | 0 |按间计算|
|--|------------------------------------------|--------|--------|
|2|硬木地板、双层木地板、彩色水磨石地面、大理| +10 |按间计算|
| |石地面                  |    |    |
|--|------------------------------------------|--------|--------|
|3|普通木地板、普通水磨石地面、瓷砖地面、其他| +5 |按间计算|
| |新型材料(橡胶、塑料)地面等       |    |    |
|--|------------------------------------------|--------|--------|
|4|砖地面、三合土地面、焦碴地面 | --5 |按间计算|
|--|------------------------------------------|--------|--------|
|四|内墙面、顶棚 | | |
|--|------------------------------------------|--------|--------|
|1|抹灰墙面 | 0 |按间计算|
|--|------------------------------------------|--------|--------|
|2|护墙板(不论高低) | +5 |按间计算|
----------------------------------------------------------------------
----------------------------------------------------------------------
|项| 住 房 条 件 |每平方米| 备注 |
|目| |增减分数| |
|--|------------------------------------------|--------|--------|
|3|草泥抹灰墙面 | --5 |按间计算|
|--|------------------------------------------|--------|--------|
|4|壁纸及贴墙布、陶瓷砖、水磨石墙面,其他新型| +5 |按间计算|
| |材料墙面等(不论高低) | | |
|--|------------------------------------------|--------|--------|
|5|木天花板、美术天花板、塑料板顶棚等 | +5 |按间计算|
|--|------------------------------------------|--------|--------|
|6|原顶抹灰、普通灰顶、纤维板顶棚等 | 0 |按间计算|
|--|------------------------------------------|--------|--------|
|7|苇席顶棚、纸顶棚、无顶棚(坡屋顶等) | --5 |按间计算|
|--|------------------------------------------|--------|--------|
|五|门窗 | | |
|--|------------------------------------------|--------|--------|
|1|普通木门窗、普通钢门窗 | 0 |按间计算|
|--|------------------------------------------|--------|--------|
|2|硬木窗、彩板钢窗 | +5 |按间计算|
|--|------------------------------------------|--------|--------|
|3|铝合金门或窗 |+10 |按间计算|
|--|------------------------------------------|--------|--------|
|六|楼层(二层以下房屋不考虑楼层影响) | | |
|--|------------------------------------------|--------|--------|
|1|一、六层(无电梯者) | --2 |按户计算|
|--|------------------------------------------|--------|--------|
|2|二、五层(无电梯者) | +2 |按户计算|
|--|------------------------------------------|--------|--------|
|3|三、四层(无电梯者) | +3 |按户计算|
|--|------------------------------------------|--------|--------|
|4|七层以上(无电梯者)每加一层 | --3 |按户计算|
|--|------------------------------------------|--------|--------|
|5|顶层 | --2 |按户计算|
|--|------------------------------------------|--------|--------|
|6|地下室 | --5 |按户计算|
|--|------------------------------------------|--------|--------|
|七|朝向(非居室不考虑) | | |
|--|------------------------------------------|--------|--------|
|1|有利朝向(一室有两窗者,以最佳朝向计算) | 0 |按间计算|
|--|------------------------------------------|--------|--------|
|2|不利朝向(一室有两窗者,以最佳朝向计算) | --2 |按间计算|
|--|------------------------------------------|--------|--------|
|3|无窗(非居室不考虑) | --5 |按间计算|
----------------------------------------------------------------------
注:①楼层增减分各大单位可根据各地情况自定,但各层增减分
之和不得小于零。
②窗户朝向是否减分,以及有利和不利朝向由各大单位自定,
但所减分数不能超过表中的规定。
附录4 附加设备项目与分数表
------------------------------------------------------
|序 号| 设 备 |单 位|分 数| 备 注 |
|------|------------|------|------|------------|
| 1 |太阳能热水器| 套 | 50|有几套算几套|
|------|------------|------|------|------------|
| 2 |热水管道设备| 套 | 50|有几套算几套|
|------|------------|------|------|------------|
| 3 |淋浴热水器 | 套 | 50|有几套算几套|
|------|------------|------|------|------------|
| 4 |带烤箱灶具 | 套 | 50|有几套算几套|
|------|------------|------|------|------------|
| 5 |煤气管道设备| 套 | 50|有几套算几套|
|------|------------|------|------|------------|
| 6 |浴盆 | 个 | 40|有几个算几个|
------------------------------------------------------
附录五租金计算公式
一、面积租金计算公式(第五条)
自然间租金额=自然间计租面积×(100±条件分)×分值
阳台租金额=阳台计租面积×(100±条件分)×分值
各自然间和阳台的租金额之和为面积租金额
二、附加设备租金计算公式(第六条)
附加设备租金额=附加设备总分数×分值
三、新租金额(A)和平均租金计算公式(第七条)
新租金额(A)=面积租金额+附加设备租金额
平均租金=新租金额(A)÷全部计租面积
四、新房新租金计算公式(第八条)
1.级差增租额(二)(注)
级差增租额=新房计租面积×平均租金×0.5
新租金额(B)=新租金额(A)+级差增租额
式中新房计租面积,等于新房建筑面积乘以住房的使用面积系数K。
2.新增面积增租额(三)
新增面积增租额=(全部计租面积--原计租面积)×平均租
金×0.5
新租金额(B)=新租金额(A)+新增面积增租额
式中原计租面积,等于20平方米建筑面积乘以住房的使用面积系数K。
3.其余面积增租额(四)
其余面积增租额=(全部计租面积--〈20〉计租面积)×平
均租金×0.5
新租金额(B)=新租金额(A)+其余面积增租额
式中〈20〉计租面积,等于20平方米建筑面积乘以住房的使用面积系数K。
4.借住面积增租额(五)
借住面积增租额=全部计租面积×平均租金×0.5
新租金额(B)=新租金额(A)+借住面积增租额
五、超标准住房加收租金计算公式(第九条)
1.超标加收50%以上租金(二)
超标加收租金额=超标计租面积×平均租金×50%(或50%
以上)
式中超标准计租面积,等于超标住房面积乘以住房的使用面积系数K。
2.超标收成本租金(三)
超标加收租金额=超标计租面积×(成本租金--平均租金)
六、减免租金计算公式(第十条)
1.免收会客室租金额(四)
免收会客室租金额=20(或30)×平均租金
2.减收租金额(五)
减收租金额=(新租金额--免收会客室租金额--家庭住房补
贴--原标准租金额)精×100%(或50%、30%)
3.应交租金额(六)
应交租金额=新租金额--免收会客室租金额--家庭住房补贴
--减收租金额
当:应交租金额≥家庭收入总金额5%时,应交租金额取家庭收入总金额的5%;当:应交租金额<家庭收入总金额5%时,应交租金额不变。
七、住房实交租金额计算公式(第十一条)
1.无超标加租的住户
实交租金额=应交租金额+家庭住房补贴
2.有超标加租的住户
实交租金额=应交租金额+家庭住房补贴+(超标计租面积
×平均租金)+超标加收租金额
八、其他计算公式
1.使用面积系数K
K=使用面积(不含阳台)÷建筑面积(不含阳台)
当使用面积中有不计租面积时,使用面积按计租面积计算。
2.级差新房面积计算(第八条 二)
当:新分配住房面积≤1.1职级标准住房面积时,
新房面积=新分配住房面积--原职级标准住房面积
当:新分配住房面积>1.1职级标准住房面积时,
新房面积=新职级标准住房面积--原职级标准住房面积
3.减收租金额和应交租金额计算中的“新租金额”取法(第十条 五、六)
(1)无新房也没有超标加租的住户,取新租金额(A);
(2)有新房无超标加租的住户,取新租金额(B);
(3)无新房有超标加租的住户,取新租金额(A)减去超标面积的基本租金额(超标计租面积×平均租金);
(4)有新房又有超标加租的住户,取新租金额(B)减去超标面积的基本租金额(超标计租面积×平均租金)。
注:(二)指第八条第二项,下同。

附件三关于发放住房补贴和实行住房公积金的办法(摘要)

(总后勤部〔1992〕6号文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军委〔1992〕1号文件《军队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单位在发放住房补贴时,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

第二章 适用人员范围
第三条 发放住房补贴的人员:
(一)经组织批准租住军产房的军官、文职干部、编外干部,由军队供应的在各级人大、政协任职的干部,军队离退休人员,家属随军并随队的军士长、专业军士,1955年前后复员无工作的女同志和遗属。
(二)经组织批准租住地方公房的军队干部,家属随军并随队的军士长、专业军士。

第三章 住房补贴标准
第四条 住房补贴标准,按《军队各类人员住房补贴标准表》执行,详见附表。
第五条 执行中的有关标准问题,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专业技术军官(含相应的文艺、体育级干部)、文职干部,按相同职务等级的军事、政治、后勤军官的补贴标准执行。
此专业技术等级的划分,仅限于享受住房补贴,不涉及其他待遇。
(二)军队离退休干部按相同职务等级的在职干部的补贴标准执行。
(三)军士长、专业军士按本人级别确定的补贴标准执行。

第四章 住房补贴发放办法
第六条 发给个人的住房补贴,凭营房管理部门的通知,按本人职务等级定额标准,逐月随薪金(工资)发放住房补贴。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七条 军队离休人员,领取了军队发给的建房经费,自建或购买了住房,不交纳住房租金的,不得享受住房补贴。
第八条 经组织批准租住地方公房的军队人员,按地方房改方案提高了房租的,无论当地规定有无住房补贴,均由产权管理单位出具证明,经本单位营房管理部门核实后,由财务部门按军队规定发给住房补贴,地方住房补贴高于军队住房补贴的部分,由本单位在房租收入或其他住房基金中解决。
第九条 1955年前后复员无工作的女同志和遗属,享受住房补贴。1955年前后复员无工作的女同志,同时又是遗属,只享受一份住房补贴。
第十条 干部牺牲、病故后,其遗属在免交房租费期间不得享受住房补贴。
第十一条 军队离退休人员移交地方携带当年剩余月份工资的,其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同时发给。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总后勤部财务部负责解释。
军队各类人员住房补贴标准表
--------------------------------------------------------------------------------------
| 人 员 类 别 | | |
|------------------------------------------------------------|住房补贴 | 备 |
| 干部职务、职称等级 | | | |
|--------------------------------------------------|军士长 |标 准 | |
| 军事、政治 | 专业技术军官 |非专业技术 | | | |
| 后勤军官 | 专业技术 |文职干部 |专业军士|(元/月)| 注 |
| | 文职干部 | | | | |
|----------------|------------------|------------|--------|----------|--------|
|军委委员以上 | | | | 13 | |
|----------------|------------------|------------|--------|----------| |
| 大军区职 | 1、2级 | | | 10 | |
|----------------|------------------|------------|--------|----------|各类人 |
| 军 职 | 3、4、5级 |按军职待遇 | | 9 |员按现 |
|----------------|------------------|------------|--------|----------|职(级)|
| 师 职 | 6、7级 | 局 级 | | 8 |享受住 |
|----------------|------------------|------------|--------|----------|房 补 |
| 团 职 | 8、9级 | 处 级 |七、八级| 7 |贴。 |
|----------------|------------------|------------|--------|----------| |
| 营 职 | 10、11级 | 科 级 |五、六级| 6 | |
|----------------|------------------|------------|--------|----------| |
| 连、排职 |12、13、14级|一、二级科员|一、二、| 4 | |
| | |办 事 员 |三、四级| | |
|----------------|------------------------------------------|----------| |
|55年复员女同志| | | |
|----------------| | 4 | |
| 遗 属 | | | |
--------------------------------------------------------------------------------------?

附件四关于军队家属住房有关问题的处理规定(摘要)
一、在职干部住房
(一)住用两处以上,其中一处已达到本人住房面积标准的,其余住房应即退出。对经教育拒绝退出的,可视情采取措施,收回超住住房。在收回住房前,超住部分暂收成本租金,必要时可给予纪律处分。
(二)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本人上一职级标准的,应对其住房进行调整。对经教育仍拒绝调整的,其超标准部分收成本租金,并视情给予纪律处分。因本单位住房调整困难或调整后无相应职级干部居住的,可暂缓调整,超标准部分加收50%以上房租。
(三)住房超过本人职级面积标准10%(含)以内,按实住面积收房租,不加收房租;超过10%但未达到上一职级标准的,超标准部分加收50%以上房租。
二、离休、退休干部住房
(一)离休干部接到进军队干休所的通知,退(离)休干部接到地方有关部门分房的通知后,应按通知限定的时间搬入,同时退交原住房,严禁将住房转给子女或他人。
(五)离休、退休干部超标准住房,按在职干部住房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房租、水电费、取暖费收交
(一)凡住用军队家属住房者,均应按规定交纳房租和水电费,复员、转业干部及其他地方人员还应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交纳取暖费。
(四)住用军队家属住房的牺牲、病故干部的遗属,在干部牺牲、病故后一年内,免收房租;一年后,无工资收入或收入低、生活确实困难的,经批准,房租可减免。
(六)拖欠未交房租、水电费、取暖费的,必须补交;补交金额较大的,可分期补交。
五、其他
(一)1949年前建设的未经翻建、改建的住房,其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均按80%折算。
(三)烈(遗)属住房仍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七)凡个人利用军队家属住房经商的,立即停业;出租的,应收回。个人在营区内擅自添建用于经营的房屋,一律拆除,拒不执行者,强行拆除。
(九)对拒不如数按期交纳房租、水电费、取暖费及违反借房协议、到期不退还,还将借房转让、出租经商的,经教育制止无效,可采取停水、停电等制裁措施,或会同有关部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收回住房。

附件五关于军队家属住房有关问题的处理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摘要)
一、关于两处以上超标准住房问题。在职人员(现役军官、文职干部、职工)和离退休干部,凡住用两处以上家属住房,其中一处已达到本人住房面积标准的,按《处理规定》中第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理;一处未达到本人住房面积标准,而两处合起来超过的,按《处理规定》中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二、关于一处超标准住房问题。《处理规定》第一条第三款所述的住房超过本人职级面积标准10%但未达到上一职级面积标准的,超标准部分加收50%以上房租,是指住房超过本人面积标准10%(含)以内的,不加收房租,按标准租金交纳房租;超过本人面积标准10%以上的,超面积标准的部分要全数加收50%以上房租。加收房租的标准,军队房改方案出台前,按现行租金标准加收;出台后,按方案规定的租金标准加收。
三、关于收取成本租金问题。住房的成本租金由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投资利息、房产税等五项因素组成。根据1988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成本租金全国测算为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1.56元。全军各单位在收取成本租金时,统一暂按此执行,国家对此调整后即随之调整。
四、关于烈(遗)属住房问题。《处理规定》第五条第三款所述的“有关规定”,是指中央军委(1979)7号文件和总政治部、总后勤部(1987)后营字529号文件中对烈(遗)属住房的规定。
牺牲、病故干部无配偶或配偶亡故后,原与其同住的子女住房住房,应由其子女所在工作单位解决;工作单位一时解决不了或没有工作的,可暂借其它住房。
住用军队家属住房的牺牲、病故干部的配偶,有固定工资收入但收入低于领取定期生活补助费标准的,经批准,房租可减免。同住的子女有工资收入的,应合理划定住用面积,按规定交纳房租。
五、关于向地方住房收取水电费、取暖费问题。对借住军队家属住房的住户,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自来水价和电价计量收取水电费。如营区用水需要净化处理、二次提升和自发电等,其实际水价、电价高于地方价格的,应按部队实际水价、电价收费。
集中供暖取暖费亦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和办法(如北京市现行规定锅炉供暖价格,每建筑平方米每个采暖季为9.10元)向借房户收取。当地政府没有明文规定的,应按营区锅炉供暖的实际价格(包括燃料、水电消耗费,人工杂支费,设备维修折旧费等)收费。
六、关于“1949年前建设的未经翻建、改建的住房,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均按80%折算”问题。建筑面积按80%折算是用来核定所住房屋是否超面积标准;使用面积按80%折算是作为交纳房租的计租面积。


司法主体性理念探析——以民事司法制度为中心

周成泓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


[摘 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代一个潮流,主体性体现在司法中就是司法主体性理念,它经历了从道德主体到法权主体、程序主体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我国现今的民事司法制度在尊重人的主体性方面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陷,故而应当从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主体性;司法主体性;民事司法
尊重人权已成为现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已写入我国宪法。尊重人权要求我们肯定公民的司法主体性,始终关注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正义的需求,充分发挥民权对于推动改革、完善司法的作用。本文拟对司法主体性作一探讨,企望能对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有所助益。
一、主体性基本内涵分析
对于主体性的理解,马克思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的。在他看来,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人作为人类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其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根本属性。人的主体性通过一种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包括实践活动、意识活动)来实现,并且随着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人作为主体在其活动中形成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对自然的对象性改造关系,第二层是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第三层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三个层次的关系统一于人的劳动创造和交往活动之中。[1] 与之对应,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当中所展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自主性在主客体关系上表现为一种“为我”关系,即主体根据自身需要来改造客观世界,体现为主体的自由意志;能动性则表明主体是能动的主体,其所有行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表现为主体的目的;创造性则意味着以人的方式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使物按照人的方式而存在,体现了人类的自我超越。[2]
自人类社会文明的早期开始,人的主体性问题就一直颇受学者们所关注。在主体性理论的发展史上,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完全是自明的: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我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我在怀疑就是我在思想,作为怀疑活动主体的“自我”的存在是确实可靠的。由此,笛卡尔得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的结论或公式,[3] 将“我”作为理性的主体,视为整个世界的出发点,从而对主体性理念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至于康德,则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并初步建立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意志以及道德自律的哲学家。他在区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的前提下,从理性出发解释自由,论证了人的主体性。他认为人作为主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首先,在认识论领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康德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高扬了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其次,在道德领域,康德提出了“人为自身立法”的命题,并且他还认为,道德主体是人之主体性的最高峰,人只有作为道德主体,才能够达到最高境界的自由。 由此,康德将人奉为整个世界的终极目的,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对此,他曾言道:“如果没有人类,整个世界就成为一个单纯的荒野,世界的存在就是徒然的,没有最后目的的了。”[4]
进入现代以后,思想家们继续宣扬着主体性理念。其中,麦克塔格特甚至说:“个人才是目的,社会不过是手段”,国家“只有作为一种手段方有价值可言”,如果赋予国家以终极价值,那就是“偶像崇拜”,“就像崇拜一根下水管道一样”。[5] 由于现代社会工业化和科层化的扩张和发达,个人往往有如被压抑与操纵之机器。因此,不管是自由主义者,还是新马克思主义者或是无政府主义者,都倡扬个人自主,强烈地抨击这种本末倒置的社会现象,主体性理念以不同形式得到了强调和吁求。
面对纷繁的主体性学说,笔者认为,欲把握主体性的内涵,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关于主体性的理论有两种,即人类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如果仅仅强调前者,主体性就可能成为一个空洞的抽象,成为一种无现实性可言的东西,因为人类的主体性必须要由个体来承担、落实和实现。因此,我们研究主体性问题应将其置重于个体主体性。其次,人类主体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客体世界的变化上,还表现在主体自身的发展上。人类自身的改善,既有精神的方面,也有肉体的方面,是灵与肉、心理与生理两个方面的改善。[6] 最后,要强调人的社会本质,注重主体的实践性,要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并把实践和生活放在对理论来说具有根源意义的地位。[7]由此,对主体性可以作下列几点概括:第一,人之主体性体现为自主性,主要表现为主体权利。自主性源于人的意志自由,人作为世界的主人,万物之灵长,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意志去改造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因此,在对待意义上,任何将人视为他者作用之对象,或者任由他者摆布之对象的观念和行为都为现代文明社会所不容。第二,人之主体性体现为自觉性。自觉性是自主性扬弃的结果,同时又是主体自主性的具体表现和展开形式。自觉性主要表现为主体能力。人作为主体进行任何活动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正是有了明确的目的,人们的行动才不会盲目,才是自觉的行动。自觉性还要求人们相信个人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人无从替代,也无需替代。第三,人之主体性体现为选择性。这是自觉性得到扬弃之后的结果。选择性体现了主体的自由判断,以及自由判断的能力与性质,展现了主体更充分的自由。对于主体的这种选择的愿望与自由,从理念上予以认可并使之正当化,这便是强调包含在主体性当中的选择性的现实意义。[8] 第四,人之主体性还归结为责任。个人自主自觉地进行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个人可以享受由此所带来的利益,也应当承担由此所产生的责任。第五,实践性是人之主体性的最为重要的特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康德式的道德自律也不能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必须诉诸物质的批判力量。主体性最终要落实为实践性,而实践是一种能动地改造外部对象的活动,正是通过实践,主体才达到了其目的,实现了其价值。
二、从道德主体到法权主体、程序主体——司法主体性理念的确立及其实践
人之主体性的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它经历了一个由理念存在到实然享有,由道德主体到法权主体,由少数人权主体到多数人权主体,由主体性不充分到主体性充分,由适用的领域有限到广阔这样一个历史过程。[9] 正是在这种历史发展机制的强大推动下,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社会,主体性理念已落脚成为许多国家的司法指导理念。
(一)法权主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逐渐成为主要的社会控制工具,而且当法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时候,法律的基本功能及其使命便在于构建并保护以社会主体的权利为核心内容的法律关系。这种权利关系既包括体现了权力职责与作用的权利——权力关系,也包括体现了私权利之间相互交换或协调关系的权利——权利关系。[10] 这种法律关系体现的是社会成员作为主体享有并支配着自己的权利,并且这种支配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或者是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给国家从而接受和服从国家权力对自己的干预,或者是与其他的社会个体进行一种私权利的交换。无论哪一种情形,社会个体(包括集合体)在法律关系当中都是以法权(利)主体的姿态出现的。由此,一方面,在其产生以及行使的方式上,国家权力就获得了存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产生目的绝非是将其作用对象当成客体来对待,而是最终服务于所有成员的整体利益。至此,人便由哲学意义上的道德主体过渡到了现实世界当中的法权主体。
作为国家权力分支之一的司法权,自然也应当体现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服务于人。近代以来,受近代启蒙思想的影响,主体性理念的意义与内容以不同方式得到了表达与实践。在司法领域,主体性理念在民事诉讼理论中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传统英美法程序中的对抗式诉讼理论和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导”理论。近代民事诉讼法奠基之作法国1806年民事诉讼法典,以及以其为样本制定的1865年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法主体性理念。[11]
(二)程序主体
主体性理念真正作为司法实践和改革的重要目标而确立并大力推广,则发生于当代。如自上个世纪70年代发韧并持续至今的、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使诉讼便利公民、低廉有效的“接近正义”运动,便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主体性理念。学者们为维护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性地位,避免将当事人作为审判客体对待,提出了衡量民事审判是否正当的依据不仅在于判决内容是否具有正当性,而且在于民事程序本身能否保证当事人参与的观点。诚如王亚新先生所指出的,司法审判在许多方面的特点都可以视为在制度上对判决的可变性加以严格限制的必要或非必要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中最直接也最具根本意义的因素恐怕还在于诉讼审判所特有的程序以及体现于其中的当事人对抗结构。[12] 笔者亦认为,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保障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与主体性理念相适应的民事诉讼制度结构与技术规则的总和。
程序保障,可以理解为通过程序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其主体性和自律性。它直接反映了正当程序思想所强调的价值观念,并具体体现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结构之中,以处分原则、辩论原则(当事人主导原则)、证明责任原则等法理为其内容。这种当事人主义的程序结构意味着把更多的诉讼主导权作为权利赋予当事人,而不是作为权力留给法官。尽管最终作出判决的是法官,但当事人却是形成判决的主体:在诉讼开始时,当事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请求,该请求划定了判决的范围;接着,当事人双方必须就存在争执的事项进行协议以确定争点,争点一旦确定亦对法官具有约束力;之后,当事人又围绕着争点收集和提出证据,并就事实和证据进行辩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尽管法官主持着程序的进行,却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13] 这样,当事人的实体性诉求在进入程序之后,便在诉讼这一“法的空间”里置换成了程序上的需求,当事人从实体权利的享有者、支配者,转变成了程序的利用者、支配者,成了程序主体。程序之设定是为当事人服务的,是当事人作用的客体。于是,当事人通过程序这一制度在约束自身的同时,也使自身获得了真正的、最大的自由。同时,由于整个诉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意思展开的,按照自我选择即自我负责的法理,当事人必须对法官的判决表示认可与服从。于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同时也成了一种负担和责任。当然,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责任性相比,其对法官权力的制约性更具现实意义。
三、司法主体性理念与我国民事司法制度
(一)对我国现行民事司法制度的检讨——一个主体性的视角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法制建设,我国的民事司法体制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虽说“尊重人权”已经写入宪法,但总体而言仍未能明确地将主体性理念作为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司法实践中对当事人的主体性仍尊重不够,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具体说来,目前我国民事司法体制存在着下列问题:
1、公民使用法院的机会不充分也不平等
欲有效地保护公民的权利,当然需要科学、细密的程序设计,但其发生效用的前提则是公民能够诉诸法院。事实上,在历史和现实之中,权利侵害之所以未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救济,往往是因为受害人无法诉诸司法。有学者将使用司法的权利概括为诉讼权,并认为它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但在目前,我国法院的受案范围仍较为有限,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对正义的要求;诉讼费用高昂,阻碍了公民利用法院;多数人诉讼制度仍不完善,尤其是公益诉讼制度尚属阙如,不能有效应对现实需求[14] ;社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然而法律援助制度的覆盖面却十分有限,仍有许多公民因为经济原因而被阻挡在法院大门之外;尚没有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即便是诉讼程序也没有实行多轨制,公民的选择余地不大;此外,律师行业逐利倾向严重,导致许多同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然而标的额较低的案件得不到律师代理,致使其维权不力,等等。
2、诉讼程序设计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诉讼程序和诉讼外纠纷解决程序衔接不够,未能共同筑起一道纠纷解决的“城墙”;在诉讼程序内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区分不甚明了、二者的衔接度也较差,至于简易程序和小额程序则未能明确区分;一些程序,如人事诉讼程序等仍付阙如;起诉条件过于严格,要作实体审查,常常导致公民不能有效地行使诉权;法院立案审查随意性过大,一些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被拒之门外;诉讼程序欠缺经济性,过于追求程序的严密性、完整性,而未能针对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加重了财政和当事人的经济负担;诉讼的公开性、透明性不够,通常只限于形式意义上的公开,即公开开庭审理,但对法官心证的公开、判决理由的详细阐述等仍旧重视不够;法官经常过于消极,假当事人主义之名而行偷懒之实;此外,还有一些程序职权色彩浓厚,如法院主动追加当事人,法院、检察院可以提起再审或审判监督程序,法院可以主动移送执行等。[15]
3、国民参与司法不够
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于人民主权的原则之上的,人民有权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管理。就国民参与司法而言(司法民主化),我国还做得很不够,揆诸现实,笔者将其概括如下:司法制度的设置和改革基本上是由有权机关进行,广大公民参与很少;法官的选任名义上是由民意机关——人大进行,但我国的现行政治构架决定了其实际上是操诸于各级党政机关,普通民众基本上无权参与;陪审制①等民众参与司法的制度长期以来被空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对司法的监督体系中,民众所起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广大公民的监督权、申诉权并不能产生法律效力,除非借助于有权国家机关,此外,代表市民社会的新闻媒体也还多为官方控制,所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仍很有限;法院的裁判文书公布面较窄,公众无从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自然也无法对之进行评论和监督,等等。
(二)理念建构
以上我们列举了我国民事司法制度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要解决问题,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首要的,因此我们应从改革司法制度赖以建构的理念入手。在司法观念的变革方面,笔者认为,应当旗帜鲜明地将主体性理念作为司法制度设计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体性理念在司法制度中的实践就是司法主体性理念。所谓司法主体性理念,是指在司法制度的构建与运作中,尊重公民和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权利和自由,维护其尊严,让其发挥决定、支配和主导作用,避免论为客体的司法价值观。[16] 从司法主体性理念出发,就应当树立法官的服务意识,保障公民和当事人对其的决定、支配和主导地位,维护他们的自主性,使司法民主化、便利化,使公民可对其寄予厚望。具体言之,司法主体性理念的基本要求有:(1)由公民来决定司法制度的构建。它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依民主要求,主权在民,司法权的运作亦应由公民决定和进行。 第二,由公民主导司法改革的方向和进程。(2)司法体制的设置及相关制度的建构应当以“便民原则”为指导,要便利公民利用司法制度。(3)在民事诉讼中,应当以当事人为诉讼主体,当事人应当成为诉讼活动的实质参与者和主要支配者。
(三)制度建构
前文笔者提出并分析论证了司法主体性理念,但我们不能只重视大道理,忽视“小”制度,夸大所谓社会性质的作用。其实,制度建设也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过程,制度发育程度的差异往往是操作制度的人们的知识差异的反映,[17] 由此可见制度赖以建基的知识、理论的重要性。以下笔者按照上文所提及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来探讨相应的制度改革和完善办法。
1、增加公民使用法院的机会
为确实保障公民接近法院的权利,应当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以是否具有诉的利益而不是法律是否有明文规定来受理与否;放宽起诉条件,取消立案制度而行登记办法;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大力发展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确立多元化的裁判组织和机制;要对诉讼费用进行改革,可以考虑改进诉讼标的额的计算方法,实行低额的起诉手续费,可考虑借鉴德国的“诉额确定制度”, ① 以便利公民提起诉讼;加重滥用诉权者的诉讼费用责任和诉讼风险负担以补偿对方当事人所支付的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应当透明化、合理化,要加强律师对客户的报酬说明义务,并大力推行律师费转付制度;此外,还要扩充民事法律援助,在援助案件及援助对象的范围、利用者负担的合理方法、理想的运作主体等问题上,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2、进一步完善诉讼程序设计
在程序的设置上,应更多地从公民的立场思考程序的功能,按照多元、可选择的价值取向设计出满足社会多元价值需求的多元程序;司法规则和司法语言应当明确易晓,以尽益避免由于司法专业性和封闭性所导致的“司法的剧场化”[18] 而使司法距离社会大众愈来愈远,甚至成为公民之对立物的弊端;法院和法官的行为要具有经济性、便民性、亲和性,如可以考虑设置司法咨询对话、信息提供窗口,实行夜间、休假日服务,进一步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诉讼程序中的应用;法官必须做到中立无偏,并履行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告知、阐明等诉讼义务,并且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法官都应当对当事人以礼相待,并尽力保障他们能方便地行使诉讼权利;改变诉讼中的职权主义做法,由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提供证据资料,双方平等对抗,主导诉讼进程,要赋予当事人决定各项事务的处分权,以及最终形成裁判结论的辩论权。
3、国民参与司法
在国民参与司法方面,要吸收普通公民直接参与司法制度的设置和改革,可以设立由专家、学者和普通公民组成的司法咨询委员会;法官的选任应当听取民众的声音,如可考虑采行法官民选制、法官遴任之国民审查制或法官人事咨询制等,[19] 以避免法官队伍的官僚化;改革、完善、落实陪审制等公民直接参与司法的制度,增强司法的民主化;加大法院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和力度,以利于公民对其进行监督;在对司法的监督体系中,要加强民众监督的范围、力度和法律效力,加强新闻媒体等“社会独立之眼”[20] 对司法的民意监测;还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法院之友”制度以促进国民对司法的参与。
不愿改革的民族缺乏精神,无法改革的民族缺少活力,为改革而改革的民族缺少智慧。改革已成为当今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然而,“改革”二字并非只是一种标签,可以随意贴,只有那些与时代的主旋律相拍,能够最大限度地增进人类福祉的变革才叫改革。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已经列入人大立法的议事日程,学界也正在为此进行研究和讨论。一部法律的修改有三个层次,即理念、原则和制度,而其中最为重要者当数理念的建构。笔者以为,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以及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目标设计以及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必须以主体性理念作为指导,广泛地吸收普通公民参加,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可以说,民事司法不断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当事人主体地位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张登巧,赵润林.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体性哲学[J].社会科学,2001(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69.